1. 「在基督的身体里合一的根基」
在《以弗所书》4章4节,使徒保罗明确宣告:“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这是教会作为基督身体必须合一的核心所在。张大卫牧师在阐释这段经文时指出,教会尽管形式多样、文化各异,但其根基始终唯独在基督里。“身体只有一个”并不只是指组织或制度上的统一,更是显示在圣灵里,教会于属灵与实质层面紧密联结。
这种合一并不意味着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也不是某个群体特色的自我张扬。保罗借由“圣灵只有一个”这句话,说明教会里所有圣徒的共同出发点——我们之所以被召进教会,正是因圣灵引导个人信靠耶稣基督,并纳入祂的身体。因此,没有任何人可在教会中垄断自身权利或自觉优越,而应承认自己乃在这独一之身体里彼此平等、共同成长的肢体。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阐明,“在基督里成为一个身体”并非忽视多样性或硬性统一,反而强调以不同恩赐和事工彼此编织,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共同体。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2章所说:“正如一个身体有许多肢体,教会也有各种各样的肢体”,恰与此相呼应。借此,张大卫牧师教导信徒应在教会中各就其位、各尽其职,杜绝相互竞争,转而彼此依托,才能真正实践合一。
在《以弗所书》4章4~6节,保罗接连提出教会合一的七大根基:一个身体、一个圣灵、一个盼望、一个主、一个信、一种洗礼、独一的神。借此,他明确表明教会不应分裂,且本质上乃是同一共同体。张大卫牧师指出:“尽管保罗已经如此清晰地呈明这些基础,教会仍因琐碎的争执和历史文化差异屡屡分裂。”他强调唯有坚守福音的根基,方能成就真正的合一。
然而,在维系教会合一时,世俗化的冲击不容小觑。自20世纪后半叶起,各类文化与思潮涌入教会,一方面激发教会渴望携带福音深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令教会对过度世俗化心存警惕。张大卫牧师并未全盘否定“世俗化神学”,反而建议从中积极吸收“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的视角,同时谨慎防范福音本质被稀释。
若教会过度封闭或自我排斥,也会带来严重后果。当某个宗派或信仰传统宣称自己才是唯一正确或完善之道时,便会忽略福音的根本与合一的精髓,容易沦为以外在标准衡量他人的错误。为克服狭隘与分裂,张大卫牧师勉励信徒时常回想《以弗所书》第4章中“七个合一的根基”。
教会最终所要达成的目标,是让整个人类历史都在耶稣基督里归于合一,并在神的国完全降临时实现终极统一。我们若真相信且宣告基督乃阿尔法与俄梅戛,即历史的开端与终局,教会就须更明确地指向此未来。我们之所以追求合一,不仅在于教会内部和谐,更是为预备神国的实现。刀剑锻成镰刀与犁头的真正和平与复兴,绝非人间制度或努力能彻底达成,唯有基督福音能使信徒连结为一,并将他们差派进到世界,进而拓展神国,迸发奇异的能量。
教会既是蒙恩得救者的聚集,也是借福音宣扬和服事,把盐撒在世上、把光带进黑暗的“被差派共同体”。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当敞开大门,让所有人都能自由进来领受恩典,再回到世界与人分享。”这也意味着“合一的意义不应只停留在教会之内,而当向外延伸,担负起宣教使命”。
总的来说,《以弗所书》第4章所宣告的“一个身体、一个圣灵、一个盼望、一个主、一个信、一种洗礼、独一的神”这七重真理,正是医治教会分裂、实现合一、并带领教会迈向神国的关键支柱。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若能重归这根基,即便世局瞬息万变,也不会失却福音的能力与恩典,并且必尝到更丰盛的滋味。”
2. 「恩典与礼物的奥秘——白白赐予的救恩本质」
在《以弗所书》4章7节,使徒保罗说:“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着基督所量给的恩赐。”张大卫牧师通过这句话特别指出,救恩并非凭人力或功绩争得,而是“白白所领受的恩典”,是“神的礼物”,这正是福音的核心讯息。
为阐释这种恩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太福音》第20章“葡萄园工人的比喻”。从清早进园劳作一整天的工人,和下午才来、只工作一小时的工人,都领取了同样的一钱银子。前者不禁抱怨不公,可是园主回答:“我并没有亏负你们,不过是给了你们所议定的一钱银子。”这生动地展现,恩典在表面上可能何其“不公平”,却也凸显了主耶稣所启示的真义——“那些原本不配的人也能突然获得全部赏赐”的震撼。
就如葡萄园的主人,神也会向原本被罪捆绑、毫无善行可言之人同样施赐救恩。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恩典的巨大反转”,它一举否决了人类基于自身资格获取救恩的种种傲慢。如果我们视救恩为“努力和功德”之结果,就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福音。
“恩典”对应希腊文“卡里斯”(charis),在新约圣经屡屡出现,意指神单方面的好意。既然礼物无需受赠者付费,它只源于施予者的慷慨与爱。《马太福音》第20章的比喻如此,《路加福音》第15章“浪子回头”的比喻亦然。那离家远去、肆意浪费财产却又回头的儿子,仍得父亲无条件地款待与欢庆,象征“只要转身回归”,就能领受天父的浩大慈爱与怜悯。
对于尚未明白恩典,或仍未体悟此恩典之人,教会应向他们传扬福音;而教会本身也当时刻活在这恩典中,彼此包容与饶恕。张大卫牧师强调:“唯有承认自身罪性之人,才会深刻意识到自己离不开恩典而活,并惟独倚靠神的赐予,方能以感恩与谦卑前行。”教会若遗失了恩典的真谛,却以“因我行了什么才获得”来思考,审判与排斥的气息就会出现,这与福音核心正面冲突。
在《马太福音》第9章,耶稣与税吏和罪人同席时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教会也要效法耶稣的姿态,为一切罪人预备怜悯与救恩的邀请。张大卫牧师指出:“只有承认自己是罪人、并因主的恩典而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福音的见证者。”我们之所以在教会中共同敬拜与团契,也正因我们都是凭恩典被邀请的罪人。故而,教会不该变为排外的俱乐部,也不应自诩为义者来论断世人。
《以弗所书》2章8节亦言:“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教会的合一同样藉此恩典来维系。当我们深知自己是白白领受,就不会自视高人一等,而会彼此尊重,于是教会就能真切经历圣灵使我们合而为一的奥妙。张大卫牧师表示:“神的恩典是将教会黏合成一个整体的胶着剂,一旦忽视了恩典的奥秘,就会立刻面临冲突与分裂。”
当对恩典的体认愈深,教会和信徒便不再炫耀自我,而是以神的慈爱为荣,并有能力敞开怀抱,接纳那些依然在苦难中的灵魂。若我们总记得葡萄园中那位傍晚五点才来工作的工人也领到了一钱银子的事实,教会内便不可能滋长任何等级与歧视。
3. 「多样性中成就的统一——恩赐的目的与职分」
在《以弗所书》4章8节,保罗引用了《诗篇》68篇:“他升上高处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这原为旧约里描述得胜将军分配战利品的场景,如今保罗用来阐释基督:祂降卑(道成肉身、受苦)并借复活战胜死亡后升至高天,遂将恩赐如“战利品”般赐给教会。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的事奉正是出自主的凯旋,”因此,神将恩赐给予教会,并非按照人的功德或资格。
在《使徒行传》第2章,圣灵降临时,人们各自用不同语言颂赞神,这清楚展现教会内部多元的恩赐。《哥林多前书》12章、《罗马书》12章和《以弗所书》4章也多次提及恩赐的丰富性,而这种多样性又能在教会内部彼此互补,以促成更高层次的统一。张大卫牧师强调:“赐下恩赐的目的不在分裂教会,而是为共同建造基督的身体,使其更臻完全。”
在《以弗所书》4章11节,保罗提到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五大职分(也有学者将“牧师和教师”并为一类)。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既反映了初代教会的现实,然而其精神在当今教会同样适用:使徒象征拓荒与被差派者,先知象征代言神旨意者,传福音的象征向各地传播好消息者,牧师象征照顾群羊者,教师则象征传讲真道者。
上述职分并无高低之分,都同样珍贵。教会需要不同领域的肢体配搭,如同身体有眼、手、足、耳等器官,各有其功能,缺一不可。教会纵使发出同一个声音,也并非变成整齐划一,而是透过多样职分谱写出更为丰富的和声,展现美妙的统一。
在《以弗所书》4章12节,保罗进一步概括了神赐下恩赐的目标:“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其含义可拆解为三:其一,医治与修复受伤的灵魂,正如希腊文“卡塔尔蒂斯莫斯”含有“缝合、矫正”的意思。教会受托照顾和缝补被罪与痛苦撕裂的心灵。其二,帮助这些重获更新的信徒走向社会,实践服事与关怀。凡在教会受敬拜与教导者,当走进世界,把神的爱带给弱势,彰显公义。其三,这一切行动的最终落脚点,即坚固基督的身体(教会),它既是神国在世的写照,也是蒙恩者的群体与被差派的集体。
张大卫牧师指出:“协助信徒正确发现并运用恩赐,是教会领袖工作的重中之重。”若恩赐被误用,往往成了纷争的根源。有人或会自诩“我的恩赐更属灵”,或有人因“没什么显眼的恩赐”而灰心,这些都令教会功用受损。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2章强调,眼睛无法对手说“我用不着你”,手也无法对脚说“我用不着你”,目的就在纠正这类错误观念。所有恩赐的唯一用意是彰显神的荣耀,而非个人名誉或自大。
营造恩赐分享、彼此协作的教会文化,至关需要“相互尊重与谦卑”。在现代大型或结构复杂的教会里,某些显眼的恩赐较易获得关注,而后勤团队、行政团队、财务团队、停车场引导、各项关怀事工等“不显山不露水”的服事也同样不可或缺。张大卫牧师强调:“只有当人们认同并珍视彼此不同的恩赐,并携手合作时,世界才会从教会的光景中见到神的国已然临近。”
因此,多样化的恩赐若能朝着同一目标——即对准基督——反而更能成就真正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中的合一”正是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对教会的理想写照,也是一贯贯穿于张大卫牧师教会论的核心。
4. 「教会的真正使命——被差派到世界的神国共同体」
在谈及教会方向时,张大卫牧师时常引用“In and Out”两词,表示教会应兼顾“向内聚集”(In)与“向外差派”(Out)。初代教会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里头成了火热的敬拜团体,同时又分散至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传扬福音。若只顾向内,教会便会与世隔绝;若只顾向外,又会丧失属灵团契与敬拜的根基。
尤其自20世纪中后期起,“世俗化神学”兴起,人们对“如何在世上见证基督”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也同时间凸显——主张宣教并非教会的某种谋略或创意,而是神早已在世界展开救赎之工,教会只是在受邀加入其中。《以弗所书》全卷多次强调,基督已在历史中动工,为要使万有同归于一。若教会明了此点,就能在每种文化与民族背景中宣扬基督的主权。
张大卫牧师也指出,如今世界高度全球化,多族群、多语言、多文化交织在同一社会空间,冲突机率上升,却也提供了更多宣教契机。若教会肯放下对地域和民族的偏见,以恩典和爱相待,便能更加具体地彰显基督的和好之讯息,与《以弗所书》1章10节“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的宇宙性基督论不谋而合。
在这一脉络下,教会的社会责任也愈发重要。我们常提到的“教会使命”往往局限于传福音和敬拜,但从旧约到新约,圣经一直不断地呼吁眷顾孤儿、寡妇与寄居者。耶稣也在福音书里亲近病人和罪人,初代教会更以凡物公用的方式扶助弱势。张大卫牧师提醒:“若只重视垂直向神的灵性(敬拜与祷告),就容易脱离社会;若只强调水平的爱(社会服事),则会失去属灵根基。”教会必须让这两大面向取得平衡。
由此可见,教会乃是神国在地上的雏形。当教会在内部彼此合一、多方恩赐协调,继而服事所处社区及万邦万民时,世人将藉教会之见证真实感受到神的国已在其中。“神的国不在乎吃喝,乃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保罗如此总结。教会需要身体力行这三大价值(公义、和平、喜乐),成为活生生的见证。
张大卫牧师有时引述俗语:“即便扭断了公鸡的脖子,晨曦依然会到来”,比喻现今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结构,也终将因“新天新地”的来临而被拆解,而神国必然完全降临。无论世人是否否认或觉得漫长,神的国已经到来,也定必完成。教会就像一个“样板房”,先在世上预演或展示神国的图景。
综观而言,教会若能扎根于恩典,努力实现多元中之合一,并被派往世界去践行神的爱与公义,就能真正担负起基督身体的使命。唯有不把合一与圣洁局限于教会内部,而是将释放、医治与祝福带到社会,才是教会的真意义。张大卫牧师强调:“时下教会虽因各样冲突而困惑,但只要重新回到《以弗所书》第4章——重温合一与多样、恩典与礼物,以及被差派共同体的本质,就能再度续写神奇妙的救赎故事。”
最终,教会既是蒙救赎之罪人的聚集,也是散布于世界的神国前哨。我们因白白得来的恩典而合一,并借多样的恩赐建造基督的身体,走进社会宣扬福音、医治破碎灵魂。我们都如同那在葡萄园被呼召的工人,绝非靠自身资格,而是纯凭恩典得以进来。当教会凭此恩典服事世界时,世人将透过教会看见神国的雏形,并对那终将完全成就的国度心生渴慕。只要这福音的循环不断延续,即便有人“扭断公鸡的脖子”,拂晓仍会如期而至,神的国度也必在尘世间愈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