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传道书与智慧书
张大卫牧师将《传道书》归类为“智慧书”,在整本圣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强调,作为智慧书的《传道书》,所呈现的“智慧”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生活经验”,而是最终通过认识上帝所获得的属灵洞察力。特别是《传道书》和《箴言》同被列为“智慧书”,二者虽有共同的特征,却也各自带着独特的信息。对此,张大卫牧师概括道:
- **《箴言》**是在“敬畏耶和华”这一大主题的基础上,为日常生活提供具体而实际的准则;
- **《传道书》**则更侧重于本体论层面的反思,如“人生究竟是什么?”、“一切都虚空,其真正含义是什么?”等根本且直白的主题。
《传道书》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是“虚空”(或“虚无”)。张大卫牧师常将此字与英文圣经中翻译为“meaningless”的词作比较,指出其含义不仅仅停留在“万事皆无意义或无价值”这一层面,还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存在“归于无( nothingness )”的宿命性。事实上,《传道书》在开篇与结语都同样宣告人类存在终究要归回于“无”,表面上看似作者——“传道者”对人生本质的悲观与冷酷洞见。但在张大卫牧师看来,这种悲观结论恰恰是彰显属灵意义最深刻的方式。《传道书》反复强调,无论人享有多大的聪明才智(参见传1章),或经历多少肉体的享乐与财富(参见传2章),最终都归于虚无。“虚无”不仅象征着人终将面临死亡、必须放下所有的“有限性”,也昭示着若没有上帝,人很难寻获真正的意义或永恒的价值。
因此,《传道书》作为智慧书,提醒了我们人类往往容易忽视的两个前提:
- “人必定会死。” 正如《希伯来书》9章27节所言:“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张大卫牧师多次提及,这正与《传道书》所强调的“凡事皆虚空”主题相一致。人所拥有的时间、才能、物质,无一能带进死亡之后,这让我们对属灵根本更加省思。
- “人心里早已种下‘思慕永恒之心’(传3:11)。” 张大卫牧师借此指出,动物不会思考“死亡之后的世界”或“存在的终极目的”,但人却天生会追问“死后会怎样?”、“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上帝在我们心中所放下的对永恒的渴慕。
张大卫牧师认为,《传道书》由“人生是虚空的”这一宣告开始,最终在第12章得出“你当趁着年幼,记念造你的主”(参见传12:1)这一劝勉的结构,充分凸显了智慧书的特点。既然我们终将归于虚无,真正的智慧就在于趁着“青年时光”——这里不仅指年龄,也象征心灵纯真、信仰热情最鲜活的时刻——去记念并依靠造物的主。《传道书》12章8节再次强调“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一结论再度印证人生中的一切(所有、知识、名誉等)终究归于虚空,然而这也成为反面教材,引导我们深切意识到人的属灵本质。
在这一脉络下,张大卫牧师呼应《箴言》的核心命题:“敬畏耶和华是知识(或智慧)的开端。”他指出,无论人类知识有多高深、学术有多发达,如果缺乏对“耶和华的敬畏”这一属灵根基,最终也将停留于有限与暂时之中,被《传道书》所说的“虚空”所吞没。因此,《传道书》和《箴言》这对智慧书就像一组张力与平衡并存的概念:一方面是“敬畏”(《箴言》),另一方面是“虚空”(《传道书》)。它们看似对立,却共同帮助人洞悉人的存在与信仰。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当在各个时代、各个世代,将这份智慧书的教导加以应用,不仅青年人要重视人生的无常,借此激发敬畏上帝的心,各年龄层也要正视这信息,将“传道者”的话语听进去。
另外,张大卫牧师特别指出,需要将《传道书》3章1节与3章11节结合起来理解:“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和“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恒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测透”(传3:11)。这两处经文都提及人生的有限时间与上帝的永恒,以及人在此过程所面临的奥秘与敬畏。“时候”不仅指流逝的时间(Time),也包括为了达成目的而出现的特定时机(Date)。张大卫牧师解释说,我们内心对“永恒的渴慕”,最终会驱动我们超越地上短暂、有限的时间性,进入到上帝的永恒之中。作为智慧书的《传道书》,正是要向基督徒传达“洞察我们的人生、直面死亡、仰望永恒”的直接讯息。
无论青年还是老年,这信息都适用:无人能躲避死亡,死亡面前,一切所有、知识与名誉都归于无。这正如传道者所宣告的“虚空”,但对那些意识到“虚空”的人而言,这反倒成为从天而来的智慧临到的契机。张大卫牧师在此强调,正是对虚空与死亡的觉悟,才能开辟“超越悲剧之路(beyond tragedy)”。如果沿着《传道书》的脉络进入新约,《虚空》的答案将逐步指向“借着耶稣基督得享永生与天国”的结论。换言之,《传道书》所言的“虚空”就像一种口渴:只有当人真正感到干渴,才会寻找水源;同理,我们灵魂的干渴使我们寻找耶稣基督,并在祂里面找到真正的生命之道。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也提到科学家的视角。他指出,不少科学家在面对宇宙的精妙秩序与浩瀚之时,产生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之心往往会引导他们承认神的存在。《罗马书》1章20节所言:“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人看到复杂而精巧的自然界,便无法否认其秩序,因此对那位创造这一切的主产生敬畏。最终,《传道书》所言的“虚空”,正是提醒人类自身的渺小,同时引领人承认上帝所造世界中包含的永恒旨意。对于想要洞悉生命本质的智者而言,“意识死亡并记念造物主”的道路,正是传道者所一直强调的真谛。
张大卫牧师也提到《传道书》中劝勉“趁着未衰败的日子,要记念造物主”的场景。他指出:经文直白描述人年老时的退化(如眼目昏花、耳朵失聪、腿脚颤抖、牙齿脱落等),让我们切身体会生命何其迅速地衰退。许多人到了暮年才开始思索生命意义,但往往那时身心已疲惫不堪,行动困难。所以,及早在青年期就确立对上帝的信仰与对永恒的盼望,才是圣经真正的劝诫。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人生确会归于“虚空”,但不要停留在悲观之中;反而要以此为踏脚石,去寻找真正的生命之道——这才是《传道书》带给我们的终极教导。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这才是“传道书的核心信息”。
正因如此,《传道书》所阐述的“虚空、死亡,以及记念造物主”的主题,不论对青年人或老年人,贯穿了人生的全阶段。张大卫牧师多次阐述这一信息,希望教内外的人都能铭记《传道书》关乎“正视死亡”和“渴慕永恒”的双重呼召。尤其是,教会更应当从幼年开始就教导这一真理,好让新一代从小就能正确认识人生的本质与结局。因为人不仅是肉体存在,更是属灵存在,而对真理的渴慕不是肉体,而是灵里的盼望。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把“敬畏耶和华”(以《箴言》为代表)与“生命虚空及记念造物主”(以《传道书》为代表)放在一起,指出二者最终都会结出同样的果实:智慧的核心是认识上帝,并且对祂怀着敬畏之心。唯有从这敬畏之心出发,所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涌现。倘若离开了上帝,无论人多么博学高明,充其量也只能得到片面的反省或暂时的裨益,却无法升华为永恒的价值(eternal value)。
因此,张大卫牧师反复指出,《传道书》所强调的是:“人是有限的,终将死去,死后不得不放下一切;在这种境况下,真正的智慧就是记念造物主,并抓住那永恒。”他通过各种比喻和圣经事例加以论证,不仅希望教会群体,在社会层面也能广泛传播《传道书》的信息。因为如果人忽略了这些真理,一辈子辛苦累积的成就可能瞬间化为乌有,灵魂却始终不得满足。相反,若能紧握《传道书》的真智慧,我们的生命就能向上帝为我们所定的时间与目的敞开,从而真实享受“渴慕永恒之心”的意义。
2. 人的有限性与永恒
张大卫牧师通过《传道书》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为何人的生命如此虚空?”以及“如何超越这种虚空?”这实际上是将人的有限与上帝赐下的永恒盼望作对照,从而使其更加清晰。他所说的“有限”,指的是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不论知识多渊博、财物多丰盛、快乐多舒适,都终究无法逃避死亡的结局。《传道书》多次以“虚空”一词反复强调这一点。张大卫牧师进一步将“虚空”解释为“回归无”或“最终的消散”等圣经的语言表达。
那么,上帝为何让人经历这种“虚空”?张大卫牧师将答案聚焦在《传道书》3章11节:“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恒安置在世人心里……”对于他而言,人内在对永恒的渴慕,正是引人归向上帝最强而有力的动因。动物不会追寻存在意义,不会忧思死后状态,但人会不断探问“为何存在”、“为何死亡”、“死后有何”等等。这正是《传道书》所谓的“渴慕永恒之心”。张大卫牧师称之为某种程度上的“内在化的信仰本能”。即便有人从未有系统的宗教学习,当他们在宇宙奇观或生命奥秘面前,往往也会自然地对神性产生好奇与向往。
然而,人也常常尝试用世俗的享乐、财产、权力去填补这种渴慕。张大卫牧师指出,《传道书》1~2章的传道者早已体验了世间的各种快乐与享受,但最后都如同一场春梦,只能感到更加虚空。放到当代社会,各种物质丰盛、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加上信息爆炸式的传播,这些却依然无法完全满足人的灵性需求,反而可能带来更深的干渴。张大卫牧师在此强调:“若离开上帝,人只能在盲目的‘努力’与‘积累’中打转,死亡面前,这些都徒劳无益。”于是,“凡事皆虚空”的喟叹就再度浮现。
然而,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一刻并不是“终结”,而是“开端”。人若能意识到“虚空”,就为转向真理的上帝开了一条路。也就是说,当人看清自己的极限,目光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超越极限者”。这并非凭借理性的启迪或道德的修炼所能达成,而是唯有依靠造物主上帝的属灵方式才能得以超越。具体而言,新约圣经所宣告的“耶稣基督借着十字架与复活,打破罪与死的权势,使人得着永生”的福音,正是对《传道书》所提出的“虚空”问题的最终解答。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也常问一句话:“你究竟是在‘活着’,还是在‘走向死亡’?”按人本身的情况,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死亡,这是实实在在的悲剧性存在。然而,要“超越悲剧(beyond tragedy)”,只有靠耶稣基督所应许的“永生”和“天国”盼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穿越《传道书》所指的“虚空深渊”,反而在其中发现意义与价值的转变。对此,张大卫牧师从两个视角来说明:
- “我们里面已经拥有更宝贵的东西。” 他由《使徒行传》3章6节彼得那句“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说起,指出即便我们没有物质或世俗权力,但若拥有耶稣基督,我们就已经具有了真而永恒的价值。
- “当下与永恒相连。” 我们的每个瞬间并非隔绝的,在永恒的维度里不断延续。有信心的人每迈出一步,都已是神国的一部分。神学家所说的“永恒的现在(eternal now)”便是这个意思。人的悲剧和苦难,在上帝的应许中能够获得新意义,并且被转化指向永恒。
张大卫牧师藉此提醒教会群体:明白了人的有限本质后,信徒就不应做“财富的奴仆”。耶稣呼召门徒时说要“得人如得鱼”(太4:19),升天前也颁布了“直到地极作我见证”(徒 1:8)的使命,即“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但若基督徒只贪图物质安逸,就会陷入“瞎子领瞎子”的窘境。张大卫牧师将基督徒信息简化为“要超越对所有的执着”,因为我们在现实中为生活所需工作、获取财物是必要的,但那不能成为人生“终极目的”。唯有追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太6:33),人才会真正感到满足与喜乐。而这正是“过着地上有限时日,却怀抱永恒神观”的生命形态。
他提到,要在教会团体中践行这个真理,需要遵循《加拉太书》6章2节“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的教导。彼此在信心中分担重担,正是“基督的律法”。只有如此,教会才能建立有别于世俗的爱与服事文化。但人常常误解或错误运用这一原则,想要“把自己的重担推给他人”。张大卫牧师提醒说,耶稣给我们立的榜样却是“甘愿为我们舍命的牺牲之爱”。我们若彼此如此牺牲、付出,才是教会彰显真见证、完成宣教使命的正确路径。
在这过程中,张大卫牧师也着眼于历史的视野,指出:教会若要完成主所托付的使命,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与系统。耶稣说“要把福音传到地极”,也嘱咐“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20),若没有相应的宣教基地、设施,和对文化的理解等,就难以实际展开事工。有些人或许会批评教会有了财务基础与组织体系会走向“财富积聚”,但张大卫牧师说,我们当把一切当作“成就主旨意”的工具来使用。关键在于态度:究竟是为了上帝的国度而使用,还是满足个人野心?若是真正领受了《传道书》的“虚空”教训,便会明白人所拥有的一切,最后都归给上帝,也必谦卑地在神的国度目标上使用这些资源。
事实上,张大卫牧师常常提到自己或所带领群体的历史:从一无所有的草创时期,走过28年的历程(或更长岁月)。他曾见证说:“当初什么都没有时,就抓住《哈巴谷书》3章17-18节的应许,‘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我因救我的上帝仍要喜乐。’”随着岁月流转、神给了更多恩典与各样基础设施,他便再三提醒大家: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单纯的财富,而是用于“关怀人群、向不同文化传扬福音、把福音带到世界各地”的工具。只要记得《传道书》对“人的生命终归虚无”的警醒,就不会在拥有之时变得骄傲,而是将一切投入到符合神心意的使用之中。
张大卫牧师认为,只要人正视自己“有限”的事实,就能更好地分辨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传道书》12章所说“银链折断,金罐破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12:7),就是要让人记得“必将到来的终局”——这份末日意识使我们谦卑自省,将骄傲与贪欲放下,更去寻求“属灵的实质”。他也解释说,《传道书》12章对人的衰老过程(眼目昏花、耳朵发沉、牙齿脱落、白发如杏树花等)的描绘,能让我们更深体会自己终将步入衰败,也就更明白人生的目标不仅仅在“自我成就”,而应在“寻求上帝的国,爱人如己”。这正是张大卫牧师对《传道书》12章的诠释。
由此可见,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传道书》所言的“虚空”绝非宣扬虚无主义;恰恰相反,这是帮助信徒成长的洞见桥梁。认识死亡的人,才会更加迫切地体会生命的意义,也能避免执迷于财富或权力的愚蠢。同时,我们也看得到他人灵性的需要,便愿意如《加拉太书》6章2节所说“彼此担当重担”,完成基督的律法。张大卫牧师说,每逢临近主降临节(圣诞节),教会应更强烈地宣讲此信息,因为“纪念耶稣基督的降生”就是“上帝取了人的身体来到世上,邀请我们进入永恒”的体现。正是在基督里,人有限的存在获得了天堂公民权,这是圣诞真正的喜讯。
另外,他也特别提到,当我们意识到“人生如同利箭飞逝”,就不会拖延当做的事。《传道书》3章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对信徒而言,这尤其需要严肃对待。所谓“今日事今日毕”,在属灵层面尤显深刻。张大卫牧师将之应用到教会的事工与宣教策略上:若要成为“得人如得鱼的渔夫”,就当善用神所赐的时机。在教会中强调先向青年人传福音,乃因青年尚未做出太多人生定局,心灵相对开放,且未被世俗经验过度磨损。一旦他们在最旺盛的阶段接受福音,其结出果子更为丰富。固然每个年龄段都重要,但正如《传道书》12章1节所言:“你当趁着年幼记念造你的主”,人在精神与体力最充沛时能认识神,意义非凡。
综上,张大卫牧师借着《传道书》所传达的信息,落脚于“人必死,然人心却渴慕永恒,而这永恒乃出自上帝”的核心总结。若刻意忽略或否认人的有限性,人生就只能充斥着无谓的欲望和盲目的奔忙,最终仍归于虚空。相反,若能坦然承认有限,并紧抓上帝赐下的永生,便能清晰认识生命的意义与目标,且走上爱人、传福音的道路。这正是张大卫牧师所倡导的“真正智慧之路”,也是传道者所言“虚空的虚空”对我们发出的“矛盾性礼物”——它逼使我们归向真理的上帝。
张大卫牧师常常提醒,不能惧怕或回避《传道书》所说的“虚空”,因为正是这一“虚空”,使我们更看清神的存在、天堂及永生的宝贵。也正是这种觉醒,才让我们真正明白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死与复活,以及“传福音直到地极”之大使命的含义。人在死亡面前无可奈何,但在上帝里面却能连于永恒,得享最终的胜利。要使人生真正活得有价值,关键就是抓住对永恒的渴慕与信仰上的确据。张大卫牧师深信,教会群体应该不断宣讲这信息,让不信者也被唤醒心中“渴慕永恒之心”。在这样的认识中,无论是青年、中年或老年,都能了解到自己的生命并非偶然,而是在上帝奇妙的计划中,被“按时成为美好”的部分,并因上帝的主权在不同时期绽放光彩。
最后,张大卫牧师再次重申:无论在世上取得多大成就,没有人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正如整本圣经见证,人是亚当的后裔,必然会走向死亡。然而,“渴慕永恒之心”能带领我们超越短暂朽坏的价值,进入属灵真理。若缺乏这份心,人就会很快陷入自我标准(norm)的桎梏,与他人标准相冲突,最终在空虚中结束人生。可是一旦承认了上帝所造的世界秩序,直面人的有限,并透过耶稣基督得享救赎恩典,基督徒就能以盼望代替绝望。《传道书》所宣告的“虚空”,最终成为我们归向真神的通道;它所蕴含的智慧,可以拯救所有世代。正因为如此,教会要同时教授《传道书》对永恒的渴慕,以及《箴言》所强调的敬畏耶和华,让信徒切实学到并实践这真理。
张大卫牧师诠释《传道书》的方式,让我们在“人的有限与永恒之间”的张力中回望自我。那一句“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的反复呼喊,是要让我们记住:唯有抓住神的恩典,生命才会拥有真实意义。而这恩典不仅停留在旧约传道者的叹息里,更在新约耶稣基督的福音中得以完满。对信仰而言,这是非选择性的绝对真理。透过“你当趁着年幼记念造你的主”(传12:1)那份紧迫与珍贵,及“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对时间有限性的警示,我们才会重新意识到此刻呼吸的时分是何等宝贵的属灵机会。把握这机会,敬畏上帝,我们就能获得“永生”。这也是圣诞节的核心意义,以及每一个基督徒、教会群体真正应当发光之处:在有限中分辨何为真要,在限制中仰望永恒,为福音与服事彼此背负重担。如此,才能如《传道书》所宣告,超越一切虚空,最终参与那永恒生命的祝福。愿我们都能走在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