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面前的背景
在《约翰福音》18章12至22节,记载了耶稣被逮捕后“先被带到亚那面前”的事件,这是整个福音书中极为重要的场景。若仔细考察此段经文,就能综合了解犹太宗教权力的本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耶稣所遭受的非法且不公正的审问、门徒们的恐惧与失败,以及最终在此情形中如何彰显出耶稣基督救赎使命的真谛。尤其是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和授课中所强调的“宗教权力的腐败与其间仍然延续的救恩历史”这一视角,让我们意识到,这一事件并非只是发生在两千年前的宗教审判,而是对当今也有着极深刻的启示。
耶稣被捕后,军队、千夫长以及犹太人的差役把耶稣捆绑起来并直接带到亚那面前,本身就暴露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阅读对观福音(马太、马可、路加)时,常常看到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面前受审的场景较为突出。然而《约翰福音》却补充了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那里,从而显示这一审判程序非常非法,而且背后纠缠着庞大的宗教权力。按理说,大祭司本来是终身职,但在那时期罗马帝国正统治犹地亚,通过金钱和政治勾结,导致大祭司之位频繁更换。这种腐败现象的核心人物,正是亚那。
亚那在公元6年到15年担任大祭司,共计九年,随后又让自己的五个儿子相继担任大祭司,继续维持其强大的影响力。此外,他的女婿该亚法虽是那时名义上的大祭司,但亚那仍然在幕后拥有实权。《约翰福音》18章13节写道“亚那是当年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正与此相符。
张大卫牧师多次指出,虽然在表面上大祭司是该亚法,但真正逮捕并审问耶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亚那所代表的庞大宗教势力。亚那先把耶稣带到自己家里,使得本应在合法程序或正式场合(公会即公审)进行的审理,变成一次私下而隐秘的审问。身为大祭司家族,本该严格遵守律法,但他们却亲手践踏律法,在夜色之中密谋犯罪。根据犹太律法,公会审理不能在夜间进行,而且必须在圣殿的院子里进行。犹太人本来以严格遵守律法著称,但他们在逮捕耶稣的当夜就立刻展开审问,可见他们公然违背了律法。
问题不只在于审判在夜间进行这种程序上的瑕疵,更在于他们原本要给耶稣定的罪名就毫无根据。耶稣在其公共事工期间,多次被大祭司和宗教领袖陷害或试图以亵渎神明的罪名控告。他称圣殿为“我父的家”(约2:16),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2:19),以及自称“神的儿子”等,都被他们当作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借口。但事实上,耶稣一直公开地教导,从未暗中组织或传播异端。《约翰福音》18章20节,主亲自说道:“我素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圣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并没有在暗地里说什么。”
尽管如此,亚那还是把耶稣私下带来,问祂:“你和你的门徒以及你的教训是什么?”(参约18:19),这摆明是想先下定结论,再从耶稣口中逼出所谓“亵渎神”的证据。根据福音书记载,犹太合法的审判需要至少两位证人的一致陈述,而且不允许伪证或强迫性证言。更何况亚那并非现任大祭司,也没有审问耶稣的权力,审问地点也不是圣殿的院子。还没有正式召开公会会议,耶稣就被深夜捆绑带到亚那跟前,显然是对法律和律法的公然蔑视。
在这点上,张大卫牧师指出:“亚那正是腐败宗教权力的化身,他内在的罪性正是将圣殿变成贼窝的根本原因。”亚那家族控制下的圣殿,早已蜕变成“贩卖祭物牟取暴利”的系统:即便人们在殿外买了无瑕疵的祭物,审查时也会被判“不合格”,从而只能在殿内以高价购买祭物。这对贫穷的人而言是不公正的重担,却让大祭司家族赚取巨额利润。耶稣曾洁净圣殿,意在推翻这种腐败结构,于是那些宗教权贵便将耶稣视为威胁其既得利益的存在,不断地谋划除掉祂。此次夜间的逮捕与审问正是这一阴谋的顶点。
此外,“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约11:50)这句该亚法的话,也印证了他们为了政治和宗教利益,早已预谋将耶稣牺牲掉。而在幕后操纵权势的,就是亚那。于是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面前这一事实,恰恰说明在十字架悲剧发生之前,宗教权力的黑暗早已根深蒂固,并控诉了耶稣走向苦路时,邪恶联盟如何运作。
接下来,经文提到西门彼得和另一个与大祭司相识的门徒跟随耶稣,那个门徒把彼得带进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经文并未明确指出那位“与大祭司相识”的门徒是谁。传统看法倾向于约翰本人,或是某位有交情的门徒,也有少数观点提到也可能是出卖耶稣的犹大。无论如何,关键在于:在需要“有利于耶稣的证人”出现的合法审判中,彼得却因惧怕而说“我不是祂的门徒”(约18:17),从而错失了为主作证的机会。
张大卫牧师在这一段中强调,虽然彼得想跟随耶稣直到末了、守在主身边的“勇气”本身值得称赞,但他在关键时刻却三次否认主,最终完全无法履行见证人的角色。大祭司一方已经通过“犹大”这一内部人士来给耶稣罗织罪名。如果要进行公正审判,仅有犹大一人的证词是不足的,需要有为耶稣辩护的证人出现。耶稣在约18:21中说:“你去问那些听见的人,他们知道我所说的是什么”,便是对此意蕴的强调。然而,彼得最终三次否认主,其他门徒也都四散逃跑。耶稣所教导的真理与祂无罪的事实,无法在此时得到任何门徒的支持性见证。
《约翰福音》18章22节写道:“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一个差役,用手掌打祂,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这是一个暴力场景:当耶稣提示亚那的审问不合法时,那些差役却以拳脚和羞辱来回应。在律法和真理应该被维护的地方,宗教领袖和差役却恰恰使用暴力来对待真理。张大卫牧师在此分析道:“真理缺席之处,暴力横行”。在谎言、阴谋和腐败的氛围中,耶稣默默承受这场“非法审判”的侮辱,随后又被带到该亚法、彼拉多那里,最终走向十字架。然而,这所有过程最终都指向了上帝救赎历史的完成,这在整个福音中清晰可见。
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面前所蕴含的教训,一方面在于让我们警醒,若把圣殿当作“金钱与权力的场所”而非“神的殿”,将会招致多么可怕的宗教堕落;另一方面则是耶稣即使在这种极度腐败的结构中也毫不动摇,最终依然走上十字架之路的真理。并且,这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救恩问题,更关乎整个群体的更新和复兴,也指向“主的身体”才是真正的圣殿、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初代教会而言,这段故事有着深远意义。张大卫牧师在对此段经文的讲解中,一直呼吁基督徒要效法主,在任何结构性的罪恶与堕落面前,都要勇敢地宣讲真理;同时也要严肃警惕基督徒团体自己会不会重走“亚那的道路”,因未能自我省察而陷入权力和贪欲的泥潭。
在这一切的脉络中,最核心地显明的主题,是耶稣带来“旧殿”拆毁与“新殿”建立的结构。耶稣所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2:19),并非对犹太宗教领袖权威的单纯挑战,而是因为原本的圣殿制度已被罪恶和贪婪玷污,因而耶稣亲自成为“新的圣殿”,以自己的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上为罪人赎罪,并且在复活中开辟了真正的敬拜与救恩之道。这就是《约翰福音》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正是耶稣与犹太领袖冲突的根源。亚那想维持他与家族的利益和特权,拒绝接受耶稣所宣告的神国度和新殿异象。《约翰福音》18章12至22节强烈对比了这种扭曲的现实,宣告耶稣虽然被钉在十字架,却恰是神所命定的救恩之路。
因此,“先被带到亚那面前”这段经文展现了:极度腐败的宗教权力真面目、作为真理之主的耶稣岿然不动的态度、在惧怕中失败的门徒们,以及超越这一切而行进的神的救赎计划,在此时交汇呈现。张大卫牧师以多重角度阐释此经文的属灵意义,劝诫当今的教会群体要严肃反省其内部的腐败和权力化问题。尤其是,耶稣在忍受悲惨羞辱之余,每一句话都在重申律法的正当与宗教领袖的非法,邀请我们在世俗权势前不屈服、坚守真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彼得身上看到:信徒虽会落入失败与否认之境,但最终仍能借主的爱与复和之恩重新站立起来。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耶稣在走向十字架前就已进入非法审判的枷锁之中,但这却成为祂成就救赎工的开端。祂先被带到亚那面前,逐一揭露宗教权力的黑暗,同时唤醒真正的敬拜之意。张大卫牧师由此宣告:“属世的任何权力都无法阻挡真理,任何压制与暴力也终究无法将真理熄灭。”亚那幕后策动的非法审问和虚假阴谋,反倒更凸显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而结局就如福音所传:神的国度已经降临,耶稣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由此可见,这第一小节“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面前的宗教、历史背景与经文深层含义”,并不只是列举背景史料,而是带领我们洞悉那恶权势与腐败如何运作,同时见证主如何应对,并在此之中反思当今教会和信徒该走的道路。张大卫牧师的信息核心是:“耶稣彻底承受的苦难,是宣告神国、拆毁堕落圣殿的过程,最终借十字架与复活成就完全的救恩”。且这救恩并非停留于两千年前的一次事件,而是如今仍在我们中间真实展现。我们要不断地自省:教会和我们自己有没有走上“亚那的道路”?并要追随“耶稣的道路”,远离腐败和虚假,践行真理、公义与爱。
2. 耶稣的苦难与十字架
从亚那开始的非法审问,最终经该亚法到达彼拉多的法庭,使耶稣被判处十字架刑,事情也发展到高潮。然而福音书告诉我们,这苦难并不只是一场宗教和政治阴谋的牺牲。耶稣的苦难反倒成了“上帝救赎计划”的关键通道。而这一苦难的叙事,对于今日教会而言,再次拷问了我们对敬拜与圣殿、对权威与真理、以及对门徒之路的理解。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段信息与后续的“十字架之路”紧密相连。换言之,从亚那院子起,耶稣已经明确地展现自己是受苦的弥赛亚,而这苦难必通往复活的荣耀,这是整部福音所揭示的真理。
首先,耶稣的苦难是应验旧约预言的事件,同时也是为担当世人罪孽的神圣安排。亚那进行非法审问、该亚法布下阴谋、彼拉多优柔寡断,种种人性的罪恶和愚昧似乎达到极点,但神的旨意却从未被挫败。耶稣虽勇敢回应:“我对世人都是公开讲的,你不妨去问那些听见的人”(参约18:21),却立即遭受辱骂和殴打。这情形让人联想到以赛亚先知有关“受苦的仆人”预言(如赛53章):弥赛亚虽为王,却以仆人形象降临,在卑贱与苦难中面对败坏的宗教领袖和世俗权力。祂并未用武力推翻罪恶,而是甘愿以仆人之姿走向牺牲之路,并使那条路成为赎罪之路。
其次,这苦难使人认知“真正的圣殿”是耶稣本身,这在《约翰福音》中屡被强调。张大卫牧师指出:“亚那所把持的那旧圣殿制度,即通过动物祭牲来到神面前的旧约献祭体系,已因耶稣的十字架之事而彻底更新。”实际上,《马太福音》记载耶稣死时,圣殿幔子从上到下裂开(太27:51),象征旧约献祭制度的终结,以及借着耶稣可直接敬拜的道路敞开。“亚那的圣殿”最终倾倒,耶稣亲自成为“真正的圣殿”的恩典时代开启。然而,正如当年那些拒绝承认基督临在的宗教领袖一样,若今时今日的教会也将自己的传统或权威置于基督的临在之上,随时可能重蹈亚那的覆辙。
第三,彼得的否认彰显了门徒群体的软弱,也映照出现代信徒自身的处境。再怎么表白忠心,一旦身陷极度恐惧或危险时,想要见证耶稣也非易事。彼得深爱主,作为首要门徒被主所器重,甚至在客西马尼园里拔剑砍掉了马勒古(“马尔古”)的耳朵,可见他胆色过人。但在亚那院子里,面对一个简单的提问“你也是这人(耶稣)的门徒吗?”(约18:17),彼得竟然否认主。张大卫牧师在此说:“可想见彼得内心对主的爱,以及同时对生命危险的巨大恐惧。”最终,彼得为自己的不忠痛苦流泪,但复活后的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再次向他显现并恢复了他(约21章)。这表明门徒虽会深陷失败,但若真心悔改归向主,就能得到重新建立。同样,我们在信仰生活中也可能在言语或心态上“否认耶稣”,但只要悔改归来,主必大施怜悯,再次召我们同工。
第四,这经文也质问教会应如何理解与世俗权力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自身内部的权威。腐败而堕落的亚那与其家族是“把神的名当作满足私欲手段”的典型。他们以虚伪的宗教态度和大量的金钱玷污了圣殿。耶稣不与之妥协,反而洁净圣殿,用真理揭露他们的罪(约2章)。当教会与世俗权力(政治、经济、文化等)接触时,难免有时要对抗或合作;可若教会内部自己先腐化,像亚那家族般“表面敬虔”,实则谋求权力和利益,就可能再次“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中强调:“教会要保有纯洁与透明,以事奉型领导为标杆,每位信徒都当铭记自己是‘君尊的祭司’(彼前2:9),不可陷入教权主义或世俗欲望而蒙蔽了福音的真光。”
第五,耶稣的苦难最终带来得胜。虽然亚那暗中谋算、该亚法非法审判、彼拉多妥协退让,耶稣却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全部救赎。约19:30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宣告“成了”,标志着撒但和罪恶势力已被击败。耶稣藉复活彰显了生命的大能,又赐下圣灵开启教会时代(约20章)。这意味着,纵使宗教或政治势力联手杀害耶稣,却依然无法胜过真理,反而让真理在复活的荣光中更加显明。因此,当我们默想此经文时,不应停留于耶稣受苦的悲壮,还要看到这苦难乃是为我们成就代赎之恩,并终归于复活的喜讯。
总之,“耶稣先被带到亚那面前”这幅图景,使我们对今日教会当如何批判性地看待“腐败的宗教权力”,并重新思考真敬拜与真信仰之所在。同时,“彼得的否认”与“门徒逃散”再次提醒我们人性的软弱。我们必须承认,单凭自身意志很难在极端环境中坚定作见证。唯有依靠圣灵、并仰赖复活主赐下的恢复之恩,才可能重新站立。正如彼得就是我们的写照,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饶恕并托付他重要使命(约21:15-17),带来对每个失败之人的安慰与盼望。张大卫牧师经常引用此处,强调“门徒群体能重建、复兴,唯有凭主的恩典;教会的主人不是任何人,而唯独耶稣基督。”任何人的过失或堕落虽可能一时兴风作浪,但真理之道终不动摇。
这一段经文也启示:为神圣的目标,有时需要勇敢改革,即便会与现行宗教制度产生冲突。耶稣洁净圣殿(约2:13-22)就是典型:当圣殿背离初衷、成为商贩的巢穴时,祂毫不犹豫地出手。虽然因此遭宗教领袖痛恨迫害,耶稣却从未退缩。教会听到“改革”一词时,应联想到耶稣这番决然态度。如果教会中有类似亚那的腐败领袖,周围围绕阿谀奉承的爪牙,那么教会必须以“洁净圣殿”的心志进行自我更新。这唯有透过福音与真理的大能,以及圣灵的帮助才能成就。仅凭人力方案难以阻止教会腐败,但若靠“主的话语和圣灵大能”推动改革,即便道路艰辛孤独,最终仍必得胜。
张大卫牧师也常强调,为了教会能向世界彰显福音之光,首先必须进行“由内而外的改革”。倘若教会内部已经腐败,领袖们被贪欲和权力捆绑,则福音会被扭曲,世人只会对教会指指点点,传福音之门也被堵塞。回想耶稣被亚那抓住的场景,会让人看到宗教腐败的可怕后果:主亲自被交到如蜥蜴洞般的圣殿权贵手中;在当今,若教会内部的欲望肆虐,也会自我腐蚀并严重破坏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一危机?
第一,将耶稣的生活与教导作为最高的准则。耶稣从未向任何大祭司或权势妥协,祂只专注于完成天父旨意(约4:34)。若今时教会只在乎传统、或某人的指示,以致背离圣经的原本精神,就应果断悔改、回到正轨。
第二,渴慕圣灵作为,并在群体中共同悔改。彼得与其他门徒在遇见复活的主后,于五旬节经历圣灵的充满,生命被完全翻转(徒2章)。这说明教会复兴的核心动力即“圣灵的运行”。只有当教会对罪谦卑悔改,顺从圣灵时,才能成为满有生命力的群体。
第三,在真道根基之上彼此相爱与相顾,而非相互攻击或彼此伤害。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夕曾为门徒洗脚(约13章),赐下相爱的“新命令”,显明教会共同体应以爱为根本特征。这与亚那那种暴虐的领导方式完全背道而驰;耶稣以仆人姿态示范领导,所以教会中若有人高举权威、专断霸道,就与主的榜样背道而驰。
第四,在教会财务、权力结构等制度层面要追求透明与负责。古代圣殿里对祭物买卖的滥用,就是亚那家族制度化的黑幕让他们攫取暴利。今日教会若在预算、财务上缺乏透明,也会给那些贪图权力和财富的人以可乘之机,最终招致内在腐败。
通过这类制度性与灵性层面的改革,教会才能回归真正敬拜的本位。正如耶稣说“我并没有在暗地里说什么”(约18:20),教会也应在光明正大的事工中行事,使福音面对外界质疑时仍能坦然无惧地宣扬。而当门徒最终摆脱恐惧,五旬节后勇敢传扬福音时,神的国不断扩张,教会真正成为神的器皿。
因此,《约翰福音》18章12至22节中的耶稣受难故事,绝非只是对“一世纪犹太教腐败”的控诉,也揭露了人性罪恶的普遍模式,历代都在宗教组织和教会中重复上演“亚那型领导”。因此每读此处,都要自省:“我是否也参与了腐败系统?我是否真正站在耶稣的真理中?”张大卫牧师反复提醒:“教会须要不断在上帝话语面前确认自身定位,衡量的标尺不是外在成功或人数增长,而是对耶稣之道的忠诚。”
同时,从门徒个人角度看,“彼得的否认”让我们直面自身软弱:即便我们平日信仰热忱,一旦遭受威胁或损失,就可能背离主。所以仅靠个人意志无法保证完全的门徒之路;我们需要圣灵扶持,并倚靠复活主赐下的复和恩典。在这点上,彼得正是我们的缩影;当他真实悔改后,主没有单单责备,反而在提比哩亚海边给他新的使命。这就是信徒的盼望。即便我们一次、两次、三次否认耶稣,只要真心悔改归向祂,主仍伸出挽回的手。
最后,总结来看,“先被带到亚那那里”(约18:13)不仅是耶稣受难史的开端,更是揭示宗教权力黑暗与耶稣真正权威的关键场面。张大卫牧师透过此段阐述,督促教会与信徒应效法耶稣:面对结构性腐败敢于发声见证;若在教会中发现腐败苗头,就要像当初洁净圣殿一样采取悔改与改革的行动。并且,耶稣顺服天父所受的苦,正是“神的羔羊”(约1:29)担当世人罪孽的途径,最终领向复活与得胜,这也是福音最核心的盼望所在。
这样看来,耶稣在非法审判中受苦的画面,会使我们对整个十字架事件有新的领悟。十字架不只是罗马处刑的工具,更成为“神恨恶罪但深爱罪人”的极致象征。任何人间的权势都无法阻挡这份大爱。正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若没有耶稣的十字架,基督教的救恩信息便无从完成;若没有复活,十字架之死只会沦为悲剧。然而十字架与复活,正是上帝救赎历史的核心支柱。在此事件里,人类获得了新生命和永生的盼望。
如今,教会与信徒肩负着重大责任——当警惕“亚那式的腐败”领导,不断与耶稣的苦难联合,并忠心守护和传扬十字架福音。回顾耶稣在暴力与讥诮前毫不退让的场景,我们便当摒除与世界妥协、不要自我合理化,而是在圣灵里勇敢活出福音。即使我们时而失败或因惧怕否认主,仍有复活基督的爱可以扶持,如彼得那样重获新生。这正是福音的大能。
《约翰福音》18章12至22节为我们展开多层次的省察:腐败的宗教势力真貌、耶稣在通往十字架路上坚毅的态度、软弱门徒的失败与复兴,以及“拆毁旧殿、建立新殿”的神圣救赎计划交融其中。基督徒从中体会到,教会唯有以耶稣为元首,任何人的权威都不得高于真理;在信仰道路上纵使有失败和羞耻,仍可藉主的怜悯和圣灵同在重新出发。张大卫牧师将之概括为:“耶稣所走的是苦难之路,却同时是复活之路,是成全我们救恩之路;因此教会和信徒也当在这真圣殿——基督里,超越一切世俗与宗教的堕落,享受属灵的得胜。”这正是“先被带到亚那那里”至今仍向我们传递出的鲜活信息。凡在这条道路上与主同行的信徒,务要常常记念主的苦难和复活,并在当代继续彰显福音之光。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