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之意义
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事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所有福音书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反复强调的救赎事件。《约翰福音》19章17-27节简要地记载了耶稣从被判处十字架刑到断气的全过程。虽然文字简洁,但其背后却蕴含了人类语言难以充分表达的沉重苦难,以及深切的爱。在这里,我们透过张大卫牧师的教导,一同来探讨十字架的意义,并反思那苦难对于当今我们的呼唤与信息。
在《约翰福音》19章17节,记载说:“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这个意为“髑髅”的各各他,是耶稣被处决的场所;在当时的罗马帝国,这是执行极刑的山丘。十字架刑被视为当时最残酷的死刑形式之一,因为罪犯不仅要被钉在十字架上,更需亲自扛着将要钉死自己的十字架,缓慢行走到刑场,充分暴露在人群的嘲弄与羞辱之中。耶稣主动地承担了这样满含恶意与仇恨的历史性刑罚,约翰用极为简洁的方式叙述,正是为了表明:这条背负十字架的道路,是耶稣为拯救我们而自愿选择的苦难之路。
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一场景时,着重强调了人类的罪与耶稣愿意背负罪的牺牲有多么神圣且沉重。耶稣自愿扛着沉重的十字架迈向各各他山坡的过程,不仅仅是历史上处决犯人的程序,而是一场要将全人类从罪与死亡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救赎大事。这种人类理性难以理解的伟大之爱,同时又伴随着极致的痛苦。正因为如此,福音书作者在叙述这一段时,有时选择沉默,有时仅用极少的笔墨记录,这正是他们竭力传达这份沉重真理的方式——如此解释张大卫牧师。
当时,被判处十字架刑的罪犯通常由四名罗马士兵押送,脖子上挂着写有罪状的牌子,并绕远路前行到刑场,好让更多人能看到并进行嘲笑。对于耶稣而言,“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这句罪状牌子不仅挂在他的十字架上,也被放在众人面前。许多犹太领袖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宗教尊严的伤害,然而彼拉多并未改动。讽刺的是,这块原本用来嘲笑耶稣的罪状牌,反倒在历史上成为“耶稣才是真王”的宣告。
在《马太福音》27章27-31节,我们能看到耶稣在上各各他山路途中经历的更加详细的酷刑:士兵给他披上朱红色外袍,给他戴上荆棘冠冕,戏弄他并吐唾沫,又用苇子击打他的头。接着,他们让耶稣背起沉重的十字架,把他带到刑场。耶稣曾行善、医病、传讲爱的真理,但最终却在谎言与仇恨的裹挟下遭受这般极刑。
张大卫牧师特别指出,耶稣所经历的苦难,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楚,更是背负了人类所有罪与恶意的事件。罗马士兵、犹太宗教领袖、甚至用“犹太人的王”来嘲弄耶稣的人们,都代表了人性中的邪恶面。尽管如此,耶稣并没有逃避他们的嘲弄与暴力,最终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开辟了罪得赦免与获得救赎的道路。这正是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核心讯息。
古利奈人西门的出现,是福音书里极其引人注目的场景(参太27:32,可15:21)。当耶稣因体力不支,再也无法背负十字架时,罗马兵丁就强迫西门来替耶稣背负。经文中还提到,他是亚力山大和鲁孚的父亲。这不仅是一段历史叙述,也暗示后来鲁孚在教会中颇具名声(参罗16:13),说明西门的家庭因参与十字架事件而经历了巨大的生命转变。
在这段描述中,张大卫牧师指出,即便是被迫参与耶稣十字架苦难的人,也借此获得了进入基督苦难奥秘的独特通道,并且由此得到彻底的生命改变。古利奈人西门本只是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但在替耶稣背十字架的时候,他切身体验到“为他人的罪而背负重担”的真实内涵。正因为如此,十字架具有促成个人圣洁更新,并且影响家庭与群体的巨大力量。
在《马太福音》27章33-34节提到,给耶稣喝的“苦胆调和的酒”,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麻醉剂”,能减缓十字架刑带来的剧痛,但耶稣尝了以后就拒绝了。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强调,这表明耶稣并非要“部分地”或“带着迟钝的痛觉”来承担人类的罪,而是愿意彻底承担因我们的罪而来的全部刑罚与苦楚。他没有试图减少牺牲的分量,而是全然、完全地承担了这神圣使命,使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
《约翰福音》1章29节中,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话象征性地揭示了耶稣苦难的本质。正如旧约时代的逾越节羔羊拯救以色列百姓脱离死亡,耶稣才是那真正承担全人类罪孽、从罪与死中拯救我们的终极“代赎祭物”。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份“代赎思想”直到今日仍须不断被提醒。耶稣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前往名为“髑髅地”的各各他,每一步都是爱的行走,也是改变人类历史的救赎序曲。
张大卫牧师还指出,耶稣所教导的“爱你们的仇敌”,在十字架事件中达到极致。即便那些鞭打、嘲弄、吐唾沫的士兵与群众,耶稣依然祈求:“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参路23:34)这是耶稣教导与生命相合无间的最强有力见证。张大卫牧师由此强调:我们观望十字架时,要省察耶稣教导与行动的完全合一,并努力学习其中的榜样,不仅用口宣扬饶恕与爱,也要将这种爱真正实践,即使面对敌对者仍要献上积极的关怀与善行,这正是十字架上最美的真理。
十字架事件的另一层重要面向是“神的公义与爱同时得以成全”。张大卫牧师教导说,神的圣洁必要求对罪的惩罚,但神对世人的无限恩典与慈爱,则通过耶稣基督的流血代赎而彰显。这两者在十字架上并行不悖,并构成了一幅伟大的救赎图景。耶稣曾亲口宣告:“我来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参可10:45)最后他真实地被钉在十字架上,使我们得以被称为“义”,开辟了一条让我们脱离罪的奴役、得以自由来亲近神的道路。那条道路,正是耶稣在各各他山坡上用鲜血铺就的,这便是基督教福音的核心所在。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份救恩的本质在于:“十字架刑虽是当时最痛苦、最耻辱的死刑,耶稣却并未闪避。”这意味着他对我们的爱超越了一切人性的软弱与恐惧。他在我们还是罪人之时(参罗5:8),就主动向我们伸出拯救的手。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成了”(参约19:30),正是他用所有苦难和牺牲完成这段救恩大工的宣告。
由此可见,《约翰福音》19章17-27节所展现的耶稣苦难,并不只是两千年前在巴勒斯坦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对当今所有人的救赎事件。耶稣一次、永远地成为赎罪祭,使我们不必永远背负沉重的罪之枷锁。但与此同时,他也通过“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太16:24)的话,强调我们也需要过一个效法耶稣、背十字架的生命。张大卫牧师对此经文解释道:耶稣并不只是要替我们减轻重担,而是要我们效法他,走上“舍己”的道路。那是一条与世界价值观截然相反,却正通往神国的道路。
综合而言,耶稣的十字架事件是完成全人类救恩的决定性事件,每一位基督徒都借此获得罪得赦免、称义,以及永生的盼望。张大卫牧师强调,十字架绝不可停留在抽象教义或教会符号的层面,而当成为我们“生命本身”。十字架彰显了神对我们的无限大爱,也使走在这条道路上的耶稣成为我们最真实的榜样。因此,当我们默想十字架时,我们既要看见自己的罪与无能,也要透过耶稣的牺牲与爱,抓住通往真生命的机会。
正因如此,在《约翰福音》19章17-27节中所展现的耶稣走上各各他山的身影,将这深刻意义发挥到极致。张大卫牧师鼓励我们在此重新确认“若没有十字架就没有救恩,若没有苦难就没有荣耀”的真理。跟随基督的门徒之路,同样是一条完全献上自己、在爱中舍己的道路。十字架确实蕴含着将我们从罪与死的权势中释放的代赎恩典,这恩典跨越时间与空间,面向所有人。而那扇大门正是被甘愿承担一切痛苦的耶稣亲手打开的——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希望我们不断回顾与思想的核心讯息。
2. 耶稣苦难中所显明的爱
当我们默想耶稣的十字架事件时,很自然会想到“我们获得的救恩恩典”。然而,这救恩并不只是在罪得赦免的层面结束,而应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成为大能,带来改变。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切勿让耶稣的苦难与大爱仅停留在教条知识上,而要寻找具体的生活应用。就像耶稣亲自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那样,我们也要追随他走那条路。
首先,耶稣背负十字架所展现的核心价值是“顺服”。在客西马尼园,耶稣曾祷告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父的意思。”(参太26:39)最终,他完全顺从天父的计划,走上十字架之路。这告诉我们,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顺服神、遵行他的旨意才是通往真正生命的道路。张大卫牧师说,现代基督徒往往追求舒适与世俗的成功,容易忘却这种“牺牲的顺服”,但默想十字架时,应当重新拾回这属灵品质。
第二,耶稣的十字架证明了“要爱仇敌”并非空洞口号,而是真实的生活准则。耶稣在被钉十字架时,仍为那钉他的人祷告。以世人的眼光,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对仇敌的爱,但这却最能体现神的心肠。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样的爱不只是一种感性的怜悯或道德层面的善行,而是“当福音在我们内心扎根时所结出的超自然果子”。在充满痛苦与冲突的真实世界里,实践自我牺牲的爱并不容易,但当我们凝视十字架时,就能领悟这爱所蕴含的极致与大能。
第三个应用点是“舍己的生活”。耶稣曾告诉门徒:“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太16:24)张大卫牧师说,尽管耶稣已经替我们担起了救恩的大部分重负,但每个人仍需亲自踏上与主同行的道路。我们天性中的自私与对世俗欲望的追逐,常常引诱我们与十字架道路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每日都需依靠圣灵的帮助,效法耶稣的顺服与牺牲,操练“舍己”的心态。这并非凭自己努力就能完成,而要不断从十字架所流出的恩典汲取力量,走上一段属灵旅程。
第四,耶稣的苦难呼唤我们“与软弱的人同受苦难的连结”。十字架固然意味着被嘲弄、被遗弃的极度孤独,却也象征那位“以马内利的神”与我们同在。张大卫牧师提到,基督徒每逢想起十字架,应当记住要与那些正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同哭、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挺身行动,如此才能活出“怜悯”的实践。作为基督的身体——教会,向世人彰显这样的爱时,才真正回应了耶稣“你们若彼此相爱,众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参约13:35)的呼召。
此外,耶稣的苦难也启示我们“谦卑之路”的崇高价值。《腓立比书》2章6-8节告诉我们,耶稣本有神的形象,却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且顺服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代表那原本为神之子的耶稣,自愿降至人间最卑微、最受羞辱的地步,但这并未削弱他的神性,反而让神的爱与公义同时彰显。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虽然人性总是渴望高举自己,但透过默想十字架,我们能体会到自我倒空与谦卑顺服所带来的属灵益处。
更进一步,耶稣的十字架预示着“复活的应许”。苦难与死亡绝非终结,而是神救恩史中的一部分,藉由复活得以完满。张大卫牧师说,正如耶稣的苦难通往复活的荣耀,我们的生命苦难也能在神的恩手中成为有意义的历程。这正是“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复活,也没有复活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十字架”这一基督信仰的核心真理。若只看十字架,似乎只是痛苦与耻辱的终局,但在它之后,空坟墓与复活主已在那里等候,这才是我们当守住的盼望。
从各个角度来看,耶稣的十字架并非单纯的宗教象征,而是切实的“生命之道”。因为耶稣走过的苦难道路,也是我们当走的门徒之道。张大卫牧师常常强调:“认识十字架就意味着在生活中背起十字架。”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谦卑地服事他人,不向不义妥协,并将自己献给需要爱与关怀的地方,甚至竭力包容那些敌对我们或仇视我们的人。当我们这样行时,世人才会真正见识到:“原来他们口中所说的福音,真能以爱与牺牲的方式实现!”
张大卫牧师也认为,教会团体如何把十字架的真理体现出来,是一项重大课题。很多教会若只注重组织与活动的外在发展,往往会忘却十字架精神。然而,基督教信仰之根本,永远都在耶稣基督的苦难与复活里。而其中心,便是主的新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参约15:12)这种爱绝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应当具体落实于个人与教会文化之中——彼此待人以恩慈,遇有冲突则努力饶恕与和好,并以敞开的胸怀拥抱社会上的弱势与被边缘群体。
当我们想起耶稣在十字架道路中所彰显的“神的公义”时,便知道这是神对罪的严正审判。耶稣并非只是良善温和的一位,他更彻底地活出了神对罪的憎恶。他明明无罪,却背负了罪人的罪,其代价沉重至极。张大卫牧师强调,正因神如此痛恨罪,他对我们却显出了如此伟大的爱。这正是十字架事件的最深奥义,也正是推动基督徒生命前行的动力。
耶稣所行的一切神迹与教导,最终都在十字架上得到决定性的高峰展现。耶稣所表明的爱、服事、圣洁与能力,都在十字架上走向完满,并以复活为终极印证。他为我们打开了永生之门。张大卫牧师因此提醒我们:“每次仰望十字架时,都要记得这并非失败或败北,而是最伟大的胜利。”世人眼中被当作罪犯钉死的耶稣,看似惨痛,但就在那一瞬间,死亡权势被打破,罪毒被解除,一场“属灵革命”已经发生。
这种福音的大能至今仍在延续。虽然在时间上已过去两千年之久,但对任何相信并接受耶稣为救主的人而言,十字架的救恩依然有效,而且我们还可在日常生活中,藉圣灵之力继续经历他的爱与恩典。张大卫牧师因此主张,传扬福音的中心应始终围绕“十字架与复活”。因为仅靠人的智慧或花言巧语,不足以改变灵魂;唯有当人真正接受并铭记十字架事件的意义时,他的内心才会被翻转更新。
当我们凝望十字架,也往往会看见自己的软弱、失败与罪性。但正是在此时,我们藉着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看见了神的赦免、医治与盼望。张大卫牧师提到:“十字架既揭示了我们的罪恶,也同时宣告了神的赦免与救恩。”它赤裸呈现人性罪恶的深重,也同样展示神解决罪的浩大恩典。
耶稣的苦难既是为我们付出的牺牲,也为我们立下了榜样。随着我们的生活变得愈发复杂,世界价值观更加倾向享乐与自我中心,十字架所展现的谦卑、爱、牺牲与服事,就更能成为对世人价值体系的强烈质问。张大卫牧师呼吁: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确立以十字架为中心的生活,基督徒需要每日在神的话语与祷告中深思耶稣,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十字架精神。也正是因此,福音在历代文化与历史长河中,仍源源不断地释放生命力。
同时,正如古利奈人西门虽“被迫”背十字架,却在不自愿的顺服中,先体验到神恩典的真实,这也提醒我们,有时“不得已的服事或承担”,反倒会成为我们遇见神的契机。张大卫牧师分享,许多人在教会事奉或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会带着强烈的压力或被动感,却往往因为这种“强制性的背负”,意外地更加贴近基督的心肠,从而灵命在此得以更加成熟。那本不在我们预期内的“十字架重担”,竟成为引领我们更深与神相遇、生命成长的途径。
因此,十字架并非与我们生活遥远无关。耶稣的苦难绝不是在主日崇拜中听一次道,或只在受难节默念片刻的陈年史实,而是每天活在基督徒心中的真实。张大卫牧师说:“从十字架开始,也要以十字架结束的生命,这才是门徒道路的成全。”这话意味着,与其注重轰轰烈烈的成就或活动,不如在自己的一点一滴中效法耶稣的顺服与爱,哪怕得走上一段痛苦之旅,也让世人看见基督的馨香之气在我们身上彰显。
无论如何,默想十字架时,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悔改”。若我们口口声声讲耶稣的牺牲,却依旧对罪极度麻木,或对不义坐视不管,那么就无异于扭曲了十字架的价值。耶稣为我们背负十字架,使我们从罪的捆绑中获得自由,但这自由不是为了纵欲与任性,而是为了行在公义与爱的道路上。张大卫牧师再三提醒我们要谨记保罗的警告:“不可徒受神的恩典。”(参林后6:1)真正的悔改,不仅是对过去的过犯表达承认,更是在神面前改变方向,走上一条与他心意相符的新路。
透过十字架事件,我们所获得的福份可谓难以胜数:救恩的确据、罪得赦免、新生命的能力、对苦难的新视角、对他人的爱与关怀的动机、谦卑与顺服的操练,以及复活的盼望——这一切都源自耶稣的苦难。张大卫牧师说:“各各他山岭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中心,”在那里,耶稣所流出的宝血成为医治世界所有罪与伤痛的能力根源。
同时,十字架向我们宣布:“人与神和好的道路”已经敞开。因罪被割裂的人,现在能坦然无惧地来到神面前,这不是靠任何宗教行为或自以为是的义,而是单单借着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赎。张大卫牧师将此形容为“披戴基督的义袍”,提醒我们必须倚靠耶稣的十字架功劳,而非自夸自己的行善。
耶稣的十字架苦难深刻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与文化。我们在《约翰福音》19章17-27节所读到的耶稣被处死场景,正是对这份沉重意义与大爱的集中展现。张大卫牧师在这里呼吁:不要只是观望耶稣所走的道路,更要亲身走进这条道路之中,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本应成为见证耶稣生命与教导,以及十字架之爱的舞台。
当我们将十字架精神放在心中,基督徒就不再仅是教会内的宗教人士,而能在世上活出盐与光的属灵生命。而这一切的核心,张大卫牧师总结为“在爱里、在真理里、谦卑地服事的教会共同体”。唯有这样的教会,才能向这个世界见证:十字架不仅是两块木头交叉的刑具,更是拯救全人类的生命通道。也在其中,我们才会真正经历并宣告:“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他确实是万国万民的真王。
十字架超越时代,不断呼唤着我们。无论在信心摇动时、因罪疚而羞愧时,还是深陷苦难与绝望时,只要我们注视十字架,就能看见耶稣的苦难与爱如何为我们开启新的路径。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福音最有力的地方。世间再高明的思想或哲学,都无法真正胜过死亡与罪恶,但在十字架上被钉的耶稣,却已藉着复活得胜了死亡,粉碎了罪的权势,将永远的胜利赐给我们。当这份爱在每个人心中活了,我们就能彼此真心相爱,形成彼此服事的群体,渐渐看见神的国度临到人间的美好光景。
从头到尾,张大卫牧师始终坚持:十字架的本质,乃是所有基督徒不可忽略的信仰基石。没有耶稣的牺牲,就没有救恩;没有耶稣的爱,我们也无从学会何谓真爱。因此,十字架不应只是教堂墙壁上挂着的标志,而要在我们心中时刻焕发生机——它所包含的苦难、牺牲和复活的大能,每一天都要更新我们的灵魂。当十字架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我们才可能真正“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去跟随主,活出门徒的样式。
耶稣的十字架并非只是公元一世纪犹太地残酷处刑史上的一幕,而是一场在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爱之剧。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是观众,也被邀请成为剧中角色。耶稣的苦难、死亡以及随后而来的复活,使我们有机会回应他的爱,并在现实生活中彰显这份救恩。张大卫牧师所倡导的“十字架灵性”,正是在这种参与与践行中达到圆满。唯有当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再次复活,我们才能获得胜过罪恶与绝望的力量,并且拥有彼此相爱、彼此服事的能力。
由此可见,张大卫牧师通过《约翰福音》19章17-27节所描绘的耶稣十字架刑场画面,反复指向福音的精髓与门徒生命的根基:那双亲手背负十字架的主,以及他拒绝使用麻醉、决意完全承担苦难的身姿,都让我们看见神对罪人的热烈之爱。古利奈人西门的经历则提醒我们,每个信徒都应踏上耶稣的十字架之路。尽管这是条苦难之途,却也通往复活与荣耀。唯有当我们紧紧依靠十字架,和主一同前行,才能真正得到自由与生命,并在地上成为神国度的见证群体。
这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段经文在当今的意义,也是张大卫牧师反复教导与宣告的信息。无论时代如何转变,文化如何更迭,耶稣为我们的罪走向各各他山的事实都不曾消褪。他在苦难、死亡与复活中完成了救赎,我们也当持守十字架的精神,活在世上成为光盐。当我们如此行时,就必亲身经历并见证:“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他才是这世界、也包括我们生命的永恒君王。愿我们都能在这条十字架之路上,与主同走,并在复活的盼望中得享神所应许的真正自由与大能。阿们。